徐秀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站在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高度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把舵定航,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四五”时期,将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是,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实行高水平开放,开拓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一、推进高水平开放更具有紧迫性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从国内来看,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此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任务还很艰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基础和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在开放条件下,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高水平开放,并通过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为破除各种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动力。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各种风险加速累积和暴露,长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我国发展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2020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4%,较上年下降7.2个百分点;预计2020—2025年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2.7%,较此前五年年均增长率下降0.7个百分点。同时,个别大国只顾自身短期利益,推出了大量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多边贸易体制因此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重塑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
二、推进高水平开放更具有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提升。随着“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0万亿元。据10月IMF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美国的73%,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并且将突破历史上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占美国71%的最高水平。我国将由此成为近百年来首个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最为接近的国家。同时,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外部环境的塑造力持续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外部环境不再主要取决于外部已有的开放基础或条件,而是更多取决于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战略选择和务实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高水平开放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为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逆全球化挑战不断加大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确定的路径和规划的节奏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展现了一个开放的发展中大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打开国门搞建设的勇气和自信。通过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自主开放,我国将牢牢把握高水平开放的主动权。
三、推进高水平开放更具有感召力
在国内开放发展上,作为一个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国,我国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并在推进高水平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今年7月,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专题报告指出,“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1月1日《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为外商在华利益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再次大幅下降。与2019年版相比,2020年版全国负面清单由40条减至33条,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由37条减至30条,负面清单之外给予外商投资国民待遇。每一个负面清单条目的取消或放宽,都意味着一个领域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并为世界各国开放发展树立榜样。
在国际开放合作上,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7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深化务实合作,为加强互联互通和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彰显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上,我国将继续推进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开放合作,并不断带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
本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20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