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北京8所高校学院领导齐聚我校共商国关建设

发布日期:2020-12-15   点击量:

“北京地区高校国际关系学院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2月10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北京地区高校国际关系学院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我校良乡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以及我校国际关系学院的多位院长及学院领导共聚一堂,就新形势下国际关系学院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建设、发展与创新等问题各抒己见,深入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宇燕教授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他对各高校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作为新成立的科教融合学院,将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学优势,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深度共享共建,推进科教融合战略向纵深发展。在此过程中,希望充分学习借鉴北京地区各兄弟院校在学院管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加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开展科教融合,在师资力量与教研实力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发展起点很高,应该树立更高的发展目标与追求。杨光斌还介绍了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发展建设情况,以及在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内部整合,特别是促进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政治理论三个专业方向的融合方面所做的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根据学院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强调要在学生中培养良好学风,通过对学生测评、保研等机制进行体系该革,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应紧抓课程改革,根据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科学设计课程方案,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压缩、减除低效课程,注重本科生通识教育,打造一支能胜任教学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视课程团队重构、课程教材重构,形成宽口径、重基础、重能力的改革方向。此外,应认真落实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注重本科生心理和学业辅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政治学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都具有优秀师资,下一步的发展关键是将优质教学资源与具体学院建设工作进行充分整合,处理好在办学过程中从科研工作向教学工作转型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与教学设置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要趁势而为,充分考虑国家、世界、社会和市场等多方面的需求,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牢基础。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具体情况为例,学院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学院内所有本科专业都开设有政治学基础、国际政治学、外交学、世界经济等基础政治、经济类课程。此外,要建设好师资队伍引进与建设平台,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工作系统,在学院班主任、辅导员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细节工作上下功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院长石晓虎副教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院长石晓虎副教授从培养目标方面介绍了该学院在课程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的特色,并认为在国际关系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两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适量基础性交叉性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重视外交技巧与外交文化的传授,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邀请资深外交官等外交实务性专家来校任教,深化学生对外交的了解,与海外智库开展学生学习与实践合作,真正实现人才“走出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强调了在国际关系学院和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五个重点,一是重视本科生通识教育,从本科教育阶段就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为高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打下基础;二是加强优秀教材建设,努力争取优秀教学奖,为此要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及优秀教材编写团队;三是倡导和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动力;四是重视本科留学生的资质选拔工作,提升留学生整体生源质量;五是注重国际关系学院校友工作,为每一位毕业校友建立完整的档案、学籍卡系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围绕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提出三个“重”。一是“重规划”,在坚持学科传统优势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科学布局以谋长远。他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正处于建设成长期,应发挥好后发优势,做好学院未来发展前期规划; 二是“重过程”,即学院建设要全局协调统筹,围绕学生建立覆盖“从招生到毕业”的全过程系统培养工程,在教师队伍人才选聘、教材编写、课改方向等领域进行长远谋划,坚持学院教授在一线为本科生上课;三是“重关系”,即要处理好国际关系学院与大学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工作上做好协调、沟通工作,确保学院建设的长远大计得以顺利实施。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指出,要办好国际关系学院,一切工作都应围绕教书育人这个核心而开展,教师要注意回归教育的本质,即一个心灵对另外一个心灵的唤醒,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赵可金教授同时提出三条学科发展的主要条件:第一要寻求办学模式创新,无论是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设立模式,还是结合自身实际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都需要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创新型发展模式;第二是寻求教学精准分类,设立本科、硕士、博士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本科生教育阶段应努力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硕士生培养阶段应与行业目标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素质;博士生培养要重视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第三是要明确学院工作分工,考虑设立学院发展基金,引入奖励与激励机制,促进学院长远发展良性循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洪生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洪生教授强调,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式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改革发展,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培养过程中落实导师制。同时,应推进两个计划的开展,一是“闻道计划”,即挑出本专业核心的经典,由教师为学生进行导读,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二是“践道计划”,即注重方法论层面的培养。此外,可邀请各个领域前沿的学者为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优化学生通识知识结构。任洪生教授同时表示,要重视教学委员会和师德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学院团队凝聚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常务副院长粟瑞雪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常务副院长粟瑞雪教授向各参会代表介绍了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张宇燕院长的带领下,围绕深化科教融合战略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以及举办的各类师生活动。她指出,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充分利用学术与科研优势,立志于培养一流的哲学社科人才、一流的国际事务专家和国际问题研究者。学院正努力打造一批面向本科教学的名师金课,围绕评选双一流学科开展教学和学科建设,同时加强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贯彻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粟瑞雪也表示,中国社科大国际关系学院十分期待在诸如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领域继续学习各兄弟院校经验,尽快补齐短板,并希望未来与各兄弟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与互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关系学科相关校际间师生活动。

研讨会结束时,张宇燕院长对各高校参会代表集思广益,共商学科发展大计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中国社科大国际关系学院今后将更加充分地利用中国社科院的教研优势资源,在学院通识课程设置与共享、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推动优秀教材编写与科研创新等工作领域重点发力,全体工作人员要全身心投入到国际关系专业育人工作中去,把国际关系学院办好。同时期待继续得到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实现共同发展,一同助力于未来国际关系学科话语体系建设。

文字:黄平钰、何婕、梁育

图片:牛嘉城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